三十三,司马昭:我不想做丞相啊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臣有奏。”又是华峤跳了出来。
如此死心塌地的走狗,取死有道啊。
曹璜暗叹一句,批准发言。
正当权利无法剥夺。
华峤说道:“陛下登基,当封赏有功以固人心,故尚书台拟封赏表进长宁宫,臣等久侯无回应,恐功臣离心,故冒死询问长宁宫,始知陛下留中。臣斗胆,请陛下依表册封功臣,如此,天下人方能心安。”
阮籍想反驳,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新老板上任,升职加薪才能笼络人心,不这样干,大家自然会很埋怨。
然而,恩出于上,不是出于大将军。
同意华峤奏请,人情都是司马昭的,跟曹璜没有一分钱关系,拒绝的话,怨愤归于皇帝。
无论如何,大将军稳赢而皇帝血亏。
“把表呈上。”曹璜说道。
战术性读奏章。
与前一封基本相同,变化在于吏部尚书的提名。
看到钟会名字,曹璜停留了片刻。
不用怀疑,钟会定然是同意的,只是拒绝司隶校尉出任吏部尚书,曹璜有些摸不准钟会的心思。
当务之急是拒绝封赏表。
皇帝慢条斯理地看着,司马昭也不催促。
同意最好,不同意也无所谓,大将军稳坐钓鱼台。
不少人面露急切,尤其是王沉和王业,对他俩来说,升官是跻身司马党羽内核的标识。
但哪怕不是司马党羽,又怎么能不喜欢加官晋爵呢?
曹璜放下奏章,说道:“封赏中何以未有大将军?功劳不足耶?”
嗯,要给我升官?
司马昭愣了一下。
群臣同样面露疑惑。
昨天之后,皇帝不跟司马昭拼命就不错了,怎么可能给他升官?
只有一个解释,皇帝想缓和与大将军关系。
不错,有此觉悟,中枢不会血流成河。
不少人暗暗夸奖皇帝。
“拟诏,进大将军录尚书事司马昭丞相,辅佐朕总理政务,尚书左仆射裴秀录尚书事,后将军钟毓进大将军,开府,预闻政事,仗钺专征……”
“陛下。”司马昭打断曹璜,说道:“臣才疏德薄,不敢为丞相。”
“何以自谦?”曹璜笑道:“吴蜀二逆,屡屡侵犯,若非文宣公,国朝岂得安稳?卿有文宣公之德行才智,呕心沥血,二逆不敢侧目,岂不能为丞相?”
司马昭说道:“臣父才智天下无双,臣亦志在超越,然国朝自太祖后不设丞相,臣岂敢与太祖并论?”
曹璜说道:“蜀逆偏居一隅,屡屡以弱凌强,何故?伪丞相诸葛亮辅政也!卿才能不逊诸葛亮,若为丞相,国势必盛,二逆可图也!”
司马昭说道:“臣父曾言,亮乃天下奇才,然虑多决少,可辅政不可征伐。臣不如亮有治才,然善征伐,任大将军绰绰有馀,录尚书事亦足矣,为丞相则有所缺。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曹璜举起奏章,说道:“诸功臣贤良待赏,卿功最大,德最盛,才最高,若不进丞相,何人能受封赏?”
“陛下圣明!”阮籍说道:“大将军进丞相,国家必兴,二逆必灭!”
“蜀逆伪相亮匡扶社稷,至死不渝,吴逆先后拜伪相十馀,辅佐国政无有疏漏,故吴逆难图。纵观彼辈,皆一时俊杰,然岂及大将军万一?今陛下进大将军丞相,剿灭二逆指日可待,实乃圣明之君。”杨嚣说道。
“此言在理,却有伤君臣同心。”华峤说道:“大将军匡定社稷,论功当进丞相,然恐为流言所伤,故不进,陛下当体察大将军之心,收回成命。”
“只恐恋栈不去,又妒贤嫉能,故欲把持大将军录尚书事之权以阻贤能!”稽康说道。
真相了,老铁,难怪历史上你被司马昭弄死了。
曹璜暗暗夸赞稽康。
“一派胡言!”王沉怒斥道:“大将军举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故朝堂贤良林立,尔之言,实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任恺说道:“既如此,大将军不妨受丞相,以裴秀录尚书事,钟毓进大将军,若大将军不进,诸贤能功臣如何进?”
“不可!”王业起身说道:“陛下以大将军为丞相,乃亵读太祖,不孝,又陷大将军于不义,是为不仁……”
又是一通论述,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司马党羽激烈反对,帝党大力支持,想不明白内情的,一定会以为司马党与帝党相互换魂了。
当然不是这么回事。
汉时,丞相大权独揽,以至于汉武帝为了制衡相权而启用尚书为政务机构,至曹魏时,尚书台以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为骨干,几乎架空了三公九卿。
司马昭之所以能够掌控政务,便是因为领了录尚书事管着尚书台。
而军权操之于大将军府,如果失去大将军支持,丞相就只有笔杆子没有刀把子,如果录尚书事再反了,丞相有名无实,甚至会被联手反杀。
司马昭敢把身家性命托付给裴秀与钟毓吗?
不要说心腹,亲儿子都有疑虑。
只是不好说,甚至没法说自己要兼任录尚书事与大将军。
说了,所有人都会认为司马昭不想带别人玩,当事人裴秀和钟毓更不会开心……看看裴秀与钟会不开口就知道他们的想法。
谁不想更进一步呢?
如果司马昭挡了路,那么大家自然要考虑投效能铺路的人。
除了皇帝还能有谁?
所以司马昭没法开口,参与反驳的都是铁杆心腹。
不能说铁杆,只是无路可退。
华峤已经把皇帝得罪死了,没有退路,而王沉王业贾充作为曹髦被弑的当事人,不改朝换代没有好下场。
双方才学不差,引经据典再引用失利,然后开始相互攻击。
一时间,朝堂吵闹如集市。
曹璜敲了敲案面,等辩论的双方闭嘴后,说道:“大将军不进丞相,诸贤能功臣无所可进,大将军以为如何?”
司马昭回道:“授以爵位,增加食邑,皆可。”
“衮衮诸公岂是爱钱之辈?”曹璜反问一句,又带着激愤说道:“诸公之志,在施展生平,非显职不可。大将军进丞相,诸公依次递补,方可展所长。”
司马昭反问道:“为国效力,岂在职位高低?”
“既如此,大将军何以不进丞相?”曹璜继续捅刀子。
彼其娘之,竖子如此难缠!
司马昭沉默片刻,拜道:“臣奉诏。”
曹璜挥手说道:“拟诏,进大将军司马昭丞相,尚书左仆射裴秀录尚书事,后将军钟毓进大将军,使持节,开府。光禄大夫苏愉进御史大夫,驸马都尉任恺进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处理政事,故有副丞相之称,同时负责监督百官,尤其是丞相。
群臣奏事须由御史大夫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候王或守、相。
也就是说,司马昭要先搞定苏愉。
但是已经成了副丞相,能不希望成为丞相?
以退为进,让司马昭吃了个如此大亏,曹璜心情愉悦,痛快地批准了封赏表。
相比收获的人情,司马昭失去的更多。
司马昭心里苦,司马昭不想说。
很快,一干升官诏书送了过来,曹璜确定无误,痛快用印。
丞相司马昭、御史大夫苏愉、御史中丞任恺、录尚书事裴秀当即谢恩接诏。
大将军大权独揽的局面被打破,朝堂形势大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