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论诗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沈德潜拽了弘历一把,小声说道:
“你我参加瘦西湖文会,为的都是扬名,你却让贾子玦写诗,他要是出来写诗,还有咱们什么事儿?”
弘历不屑的看了一眼沈德潜,心道你是为了扬名,我可不是!爷连真名都没用,扬什么名?
爷就是为了压压环老三的气焰,让他看看什么叫堂皇正大之诗!
想到这儿,他看向贾环:“不会是闻名天下的贾子玦不能当场作诗吧?不会吧?”
贾环摇摇头道:“作诗呢,自然是能作的,只不过题目是我出的,我若再作,恐有舞弊之嫌,既然石兄要我作诗,不如由你再来出一题目。
弘历见贾环对自己这么客气,心里的火气消下去不少,自从刚才看到大家如此吹捧贾环,早就让他心中不快。
记得宫里的师傅教他们的时候,他是所有兄弟里写诗又好又快的,不少翰林都夸他的诗作:
“典雅庄重,富丽堂皇,集《三百》之大成,得《屈骚》之奥义!”
怎么出来一趟,就人人都爱贾子玦了?
自己若不压服此子,有何面目再开诗道?
想到这儿,弘历决定跟贾子玦堂堂正正的对决一番,也让天下读书人知道什么是诗之正道!
于是他便说道:“不必,若是子玦过意不去,大可以写长江的咏史诗,这也算加了难度,不必再另选题目了!”
贾环当即答应了。
沈德潜却又开口道:“我三人作诗,众人纷纷围观,若是只是作诗,却显不出各家妙处。
“德潜不才,愿意铺陈诗观,就教于贾前辈尊前,还望不吝赐教!”
原来沈德潜知道贾环一旦作诗,就没自己什么事儿了,但能跟贾环作诗,自己的名字一定会随着贾环名满天下!
难道要他甘心给贾子玦做配角?作陪衬?
与其如此,不如另开赛道,先不比诗歌,先说说大家的文学思想,这玩意儿,没有精深的研究,说出来的都是俗话、套话!
可他不一样,他是真有研究,只要大家论诗,那么他一定能出类拔萃。
到时候,自己以论诗得第一,贾子玦以作诗得第一,这传出去,也是一件美谈啊!
至于那个叫石全的公子哥儿,不好意思了,正好缺个丑角儿,您来吧!
不提沈德潜心念百转,提出这么个主意。贾环听了,倒也不反对,文人不是武夫,不能上来就打打杀杀,省的传出去好像他贾子玦以力压人似的,便点点头问弘历:
“石兄以为如何啊?”
弘历也点点头,道:“那我就先献丑了!”
沈德潜:啊?这小子不讲武德!
弘历清了一下嗓子,便说道:
“诗以记事,诗以纪史,此为第一流,故杜子美,人号为诗圣,而诗传为诗史也。
“故而,诗歌之作当关乎人伦日用,关乎江山社稷,关乎国计民生,此曹丕所谓“经国之大业”也!
“近日诗坛,一味沉溺于男欢女爱,吟咏于花草树木,此己入于下流!
(贾环:你不妨把话说的明白一点)
“故词句当返浮华而归于淳朴,文风当返六朝而归于子美,如此,上合圣人教化群伦之义,下契诗经温柔敦厚之旨。”
“此作诗之旨归也!
“至于如何能作出好诗,第一在于勤加练习,每日一首诗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则当博览群书,融汇经史;第三要在语句上别出新裁,这才能写出好诗!”
弘历侃侃而谈,语如连珠,看着周围人钦佩的目光,更是内心激动不己。
好不容易说完,他一拱手:“此则某家浅见,还望沈兄、贾兄斧正之!”
沈德潜听了,暗道麻烦,想不到这小子还真有两把刷子;
贾环听了,心道:你踏马找茬儿是吧?我没招你惹你,你反倒一个劲儿招我,你爹是皇帝了不起啊?
他和沈德潜对视一眼,沈德潜怕贾环说了,他就没得说了,连忙道:
“我来说两句,石兄这话,貌似正确,实则大谬不然!”
弘历听了瞪向他,
沈德潜笑道:“仁兄稍安勿躁,且听我细细讲来。
“仁兄的主张不过还是圣人诗教的那一套。
“当然,沈某不是说圣人的主张不好,只是石兄没有吃透,只是在这里大言欺人而己!
“谁不知道杜子美写诗写的好,可那是能学的吗?
“就好比我也知道贾前辈写诗写得好,难道我能学他吗?学不了!
“为什么呢?
“这就是天才与凡手的差距!
“刚才石兄大言不惭什么词句当返浮华而归于淳朴,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词句要怎么才能返呢?这个文风要怎么才能回呢?
“石兄的主张,就好比我要去神京,问路于你,你说朝北走就行了!却不告诉我具体路径,岂非大言欺人哉?”
弘历怒了,这一套尚书房的师傅都说自己说的好,堪比《毛诗序》,你一介腐儒、穷酸秀才,安敢与我评短论长?
他不屑的说道:“我不是说了多练吗?”
沈德潜摇摇头:“所以我说你还没入门!诗能分成什么?”
“啊?”
看弘历被问住了,沈德潜赶忙乘胜追击说道:
“诗,并不是一个整体,进一步可以分成格与调,我称之为格调。
“格者,诗之筋骨、诗之法度、诗之境界也;调者,诗之风貌、诗之结构、诗之章句也!
“格不正大,则境界不高;调不雅丽,则风貌不佳。
“果欲学诗,当从格调入手,以我看来,杜子美,格之至高者也;李太白,调之至美者也;合二人为一处,则格调之至上者也!
“故学诗,
“从诗经而汉乐府,而建安风骨,而唐初西杰,而后至杜子美,此格之筋骨历历分明者也;
“从楚骚而汉大赋,而古诗十九,而南朝骈俪,而后至李太白,此调之脉络渊源流传者也。
“内修格,外饰调,则盛唐气象不期而至也。
“不然,不要说一天写一首,就是一天写十首、百首
“不是沈某刻薄,说白了,也是浪费笔墨,制造垃圾而己!”
“你?!”李弘历红温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