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不要迷信权威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国庆后,老火锅分店开业。
善堂集团管理层召开会议,总结上季度经营状况,复盘鹿鸣茶楼和老火锅店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失误疏漏,以及补救措施的效果反馈。
万善听取包老蔫、张大山、彭大伟等人,关于各林场木材销售的财务报告,就其中重复问题的重复出现,点名批评几人,不过脑子不上心。
发现问题不做研究,解决方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混日子吃大锅饭,再敢敷衍了事,全部开除!
贺棠跟万善商量,到明年国庆看火锅店营收,不能盲目扩张。
第二家分店大厅四十张桌子,外加十个包间,目前来说趋于饱和。
万善夸她有商业嗅觉,盲目开分店会分流顾客,新选址可能不符合火锅店,客源培育周期长,容易陷入亏损。
资金、人力、管理精力被分散,导致单店服务和品控下滑。
成本增加,房租、装修、人员薪资等固定支出叠加,盈利压力大……
控制扩张节奏,做好菜品、卫生和服务,跟鹿鸣茶楼形成连锁催化,凝聚成拳头品牌。
麻秆做会议记录,会后贺棠将组织包老蔫、张大山、冯少青等相关人员学习。
冯少青向万善推荐一个人,茶楼大堂经理郑广学的朋友吴则世。
爷爷早年间是天津戏楼的二掌柜,解放前父亲在盛京开茶馆,他从小在茶楼长大,耳濡目染知道如何经营。
万善对冯少青刮目相看,“少青,不怕人家会的多顶了你的位置?”
“我媳妇说,茶楼生意好以后还会开茶馆,您不会把我忘了的。”
“郭姐还在卫生队?”
“分到卫生所了,三班倒经常不见人。”
“你媳妇是个人才,如果护士干累了就办停薪留职,去新开的高端茶社帮忙,能力突出的话我让她经理。”
“我回家跟她商量一下。”
万善知道时代的弊病,一直到九十年代,很多人还守着编制和铁饭碗,总觉得国家会管一辈子。
那块地,杂草长满就会长害虫,进不去就会被隔离田埂外,被渠水冲走。
“少青,我不说空话,真心觉得郭姐有魄力有眼光,比你强。你们两口子跟着我,不说大富大贵,几年后住大房子没问题。”
贺棠对郭晴印象不错,坐月子时候经常过来帮忙,传授不少预防小儿感冒发烧的方法。
“具体你跟她谈,还有吴则世能不能用,如何用?也由你来把关。”
“现在店多了确实忙不过来,鹿鸣茶楼旁边的高端茶社也在装修,确实需要一个熟练的经理。可我没接触过这类人,露怯会不会被他笑话啊?”
万善吐一口烟圈,“那他不会开枪,我要不要给他一枪?”
“不会又怎么样?你什么都会让他们白拿工资?这是买卖不是做慈善,我给得起钱,他们就要创造十倍百倍的价值。”
“你看看刚才开会的人,基本都是第一次从事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照样干得不错。改开初期试错成本低,多听多看多折腾,以后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接触,有我在,松省没人敢跟你脸色看。”
贺棠翘着二郎腿,晃荡高跟鞋,“我听你介绍,觉得吴先生是个能人,那不得对人家礼貌点。”
“能人?北魏尔朱荣号称镇狱明王,带出高欢、宇文泰、杨忠和李虎,东魏西魏隋唐政权的开创人。还不是死了。”
“秦二世而亡,诸葛丞相北伐未果,唐朝安史之乱,岳飞没迎回二圣,明朝土木堡之变,媳妇儿,这个世界不是你强你就能万事如意。”
“?晋景公掉粪坑淹死的,?齐桓公姜小白活活饿死的,这都是史书留下文字的人物。我在有限的规则内攫取资源,看着风光,也是如履薄冰,个人力量永远无法跟国家和世界抗衡。”
“不要迷信权威,所有人的言论和行为,都是为了在你面前展现个人能力,以此来交换利益。如来为赵长者诵经,收三斗三升米粒黄金,一切事物都有它的价值,或虚或实,都是让你付出代价。”
“吴则世请郑广学推荐岗位,证明他想改变困境,需要能力变现。你是出资方,只要把他当人看,他就会回报,如果你觉得他不行,就踢走。高层要和底层打成一片,而不是和中层联手,他们是被曹操借人头的王垕。”
贺棠抿口茶,“很多单位都是上层和中层联合一起呢,到你嘴里他们成了替罪羊。”
“单位不是他们私有的,所有者缺位最大的弊病,管理者是进入粮仓的老鼠,面山米山吃不完,老鼠越多势力越大。”
“善堂集团是我和你的,我允许中层有野心,他们可以参与决策和分红,却不能生出妄想取代我的野心。他们多捞一点,咱们地基就会缺一块,最后他们捞够了,咱俩坐炕头哭,悔不该轻信人。”
贺棠笑着说:“你说说就不正经,哪至于那样?你不信他们还用他们。”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公司经营出了问题,要保持你我的绝对正确,必须用他们顶罪。给那么高工资,仅仅是看中他们的能力?我不如去跟大学生和大院子弟合作。”
万善戳灭烟头,“他们负责把我的意图传达下去贯彻执行,好不好市场来评判,能不能留下来我决定,就这么简单。我爷爷是干部,逢年过节去看望高干们的亲爹,资源都是我弄来的,凭什么他们到我碗里夹肉?”
“如果这点他们都想不通,以为跟我久了就能成为人上人,那他们一辈子都在做白日梦。”
“那我嫁给你,也成人上人了?”
“江城未来的婆罗门贵族,万夫人。”
敲门声打断两口子的嬉闹,万善端起茶杯,“进。”
彭嘎巴进来,“万爷”
“一走两个多月,南方调查得如何?”
彭嘎巴拿出调查记录,应该找人修改誊抄过,这笔楷体就不是嘎巴这种人能写出来的。
从字里行间,万善结合上辈子看过的报道,重生以来历史没有出现偏差,依然照着前世的轨迹前行。
南方,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依托港澳资本、技术和海外市场,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为核心,迅速激活了地方经济。
(以下不占字数,关于改开初始的内容,可跳过)
1、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业,是转型经济的起点。
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改开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
1978年7月,东莞县第二轻工业局设在虎门境内的太平服装厂与港商合作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
是内地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也是三来一补模式的标杆,为后续东莞模式奠定基础。
同类型包括港商在大朗镇创办的东莞大朗志兴毛织厂,当地衍生的小作坊生产模式,无需大量初始资本,依托外资,赚取加工费,风险低、见效快。
2、民营经济萌芽,广州首个个体户,中山五路的昌兴服装店,开创了包退包换的服务。
79 年底,武汉汉正街 103 位个体户持证摆摊,销售纽扣、打火石、小百货等小商品,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小商品集散格局。
3、特色商品流通打破壁垒,79年3月广州率先开放塘鱼、冰鲜鱼市场,打破鱼票供应制度。
4、批准成立第一个开发区——蛇口工业区,吸引了外资企业和各类配套生意集聚。
核心类型:出口加工企业和服务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