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应对之法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对李承乾而言,最省事的办法,毫无疑问,就是直接前往天宝年间,去与当时大唐皇帝李隆基见上一面。
在安禄山,史思明还未发起叛乱时,提前一步將之拿下。
如果李隆基不信,则可以將之带来后世,那时,他自然会相信这一切。
而这一切的前提,都得靠眼前的李白。
“太白,不知可否將我带至李隆基的身前?”
一旁的朱元璋一手正捧著一碗白米饭,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看戏。
他自然清楚李承乾的打算,不过,事情的过程肯定不会太顺利。
李隆基的尿性,他还能不知道?
“这个—
这时的李白面露难色,望向一旁刚刚坐下的张泊。
先前店家就已经和他分析过了。
如果说,此事八九年前与他提及,那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那时的他,常伴陛下左右,只需要隨口一提就行,就算陛下不信,他也能够將陛下带来此地,
一辩真偽。
但是现如今——
有著杨国忠与高力士的阻拦,他想见陛下一面,恐怕难如登天。
李承乾此刻,也是注意到了李白的动作,於是便向其询问道。
“太白,莫非是有难言之隱。”
“高明,这件事恐怕是不能如你的意了,因为李叔早年间得罪了李隆基身边杨国忠与高力士,
而且,如今李叔早已被赐金放还,现在想要见李隆基一面,难。”
张泊在一旁解释道“这样吗——”
李承乾再度陷入思考。
“那店家,我將此事告知父皇,由父皇跟隨我前往天宝年间,去见李隆基一面,此事是否可行李承乾的话语令得老朱停下了咀嚼的动作,歪著头思考了一会。
之后摇了摇头,再度动起了筷子。
“高明,此事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即使你父皇与你前往,也无用。”
嗯?
瞬间李承乾眉头一挑,语气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
“这怎么可能?”
“如果是普通人,遇到先祖之类的,可能还会客客气气,但是李隆基可不是普通人,他是皇帝。
或者说,当初开元年间,那个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唐玄宗李隆基,他大概会对你父皇客客气气,但是,如今的李隆基,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变成了一头彻头彻尾的权力怪物。”
早年间,他通过神龙政变与唐隆政变上位后,便將权利看得极重,任何胆敢挑战他权利的人,
他都会毫不留情的消灭,甚至连亲生儿子都不例外。
一日连杀三子,连当时的太子李瑛李隆基都毫不留情杀害了。
而且,为了防止儿子们分享权利,他还建设十王宅,百孙院,用於诸王的平日住宿,更是严禁子嗣参与政治,与大臣们有所交集。
连对待亲生儿子都尚且如此,假如你父皇亲至,难不成他就会纳头便拜,乖乖交出手中的权利?这是不可能的事。”
在听完张泊的讲述后,李承乾整个人愣住了。
虽然他考虑过这种事,但是还抱有一丝侥倖心理。
如今,店家將这一切,抽丝剥茧地將之分析出来,使得李承乾的想法也隨之破灭了。
身侧的李白,同样也是如此。
陛下一日杀三子,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原本他还寄希望於太宗皇帝来到天宝年间,劝阻陛下,但是现在,似乎没这么简单。
李白有些颓然地低下了头。
莫非盛唐覆灭在所难免了吗?
“店家,你可有计?”
李承乾可没有这么容易放弃,而是目光灼灼的看向张泊。
他的直觉告诉他,店家肯定有计策。
“没有,李叔,你也该吃吃,该喝喝,顺便通知亲朋好友跑路,如果想要做官,第一时间投靠太子李亨即可。”
“啊这—”
李承乾与李白呆立当场。
见此情景,张泊挠了挠头,笑了笑说道。
“適才开个玩笑,如果真想救大唐的话,可以釜底抽薪。”
“店家,釜底抽薪?这是何意?”
“简单来说,既然如今,从李隆基这里走不通,那就走另一条路,直接与將领面对面沟通。”
李承乾与李白对望了一眼,隨后,试探性地询问道。
“店家,你难道是想让李白充当说客,去游说那些將领吗。”
“確实如此,虽然安禄山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但是当时的大唐,可是就只有安禄山这一个刺头,绝大部分的大唐將领,都是忠於李唐的,只要让李叔与將领见上一面,將对方带来后世,再將对方领到贞观时期,相信那些將领会相信李白的说辞的。
至於之后的事宜,恐怕就要你父皇出手了。”
李承乾这时开始认真思考起张泊的对策。
“可是,店家,我如今子然一身,就算我先前跟隨在陛下身侧,也並未认识什么將领,如果我要去面见那些將领的话,恐怕难度也不小。”
张泊对此摆了摆手,说著对李白说道。
“李叔,你也不用妄自菲薄,我有一位將领可以推荐给你,据我推测,你见到他的可能性不低。
这下,李白有些迫不及待地询问道“哦?店家,不知是谁。”
“目前大唐的西平郡王,陇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
哥舒翰,虽与安禄山同为胡將,但是细究起来,他与安禄山的身份可是天差地別。
安禄山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一开始因为唐朝的兵制是府兵制,兵源来自关中关东,
这就导致安禄山一开始甚至连参军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经商。
后来唐朝兵制由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兵源就地取材,这才使得安禄山得以进入军队。
但是哥舒翰不一样,家世显赫,他父亲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赤水军使,母亲则是于闐王的公主,除此之外,他还熟读《左氏春秋传》及《汉书》等汉家典籍。
可以说,身是突身,心是大唐心。
因而,他虽为胡將,但是却也是一位忠臣良將。
最初哥舒翰跟隨著陇右节度使兼任河西节度使的王忠嗣,在其身边担任衙將。
在后续的征战中,哥舒翰屡立战功,勇冠三军。
在此期间,他有勇有谋的一面也展现了出来。 之后,陇右,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被弹劾下狱,李隆基召见了哥舒翰,与哥舒翰谈得很开心,顺便也给他升职加薪。
这时候,哥舒翰没有忘记老领导,竭力为老领导辩驳。
李隆基不想听,直接走了,但是哥舒翰还是磕著头跟著李隆基,言辞慷慨,声泪俱下。
李隆基最终也被哥舒翰打动,饶恕了王忠嗣死罪,对他从轻发落。
之后,哥舒翰在与吐蕃的战斗中屡立战功,职位进一步上升。
仅用五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大头兵,升级成了陇右,河西节度使。
这升迁速度,安禄山都自愧不如。
在这期间,大唐西部边民,对哥舒翰大加讚赏,並为哥舒翰的赫赫战功,编写了一首颂歌,名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在哥舒翰保卫大唐边境的同时,他的名声也是在大唐境內广为流传,眾多诗人也对哥舒翰称讚有加。
诗圣杜甫曾经在《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大力讚扬过哥舒翰。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
唐代边塞诗人高適同样如此,在他的《九曲词三首》中也对哥舒翰讚誉有加。
“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將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甚至李白也是如此,他较之杜甫和高適更加过分,简直是要將哥舒翰吹上天了。
在《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中,李白如是写道“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丈夫立身有如此,
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將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李白的意思很明白,就连西汉的大將军卫青,和武庙十哲的白起,都比不上哥舒翰。
这显然牛皮吹大发了。
幸好先前李白没有撞见卫青,不然得多尷尬。
当然,张泊让李白去面见哥舒翰,不仅是因为李白曾经高度讚扬过哥舒翰,还有著两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其一,便是哥舒翰与安禄山一直不对付。
甚至这种矛盾,已经引起了李隆基的注意,
为此,李隆基还摆下宴席,希望两人化干戈为玉帛。
但是实际上,並无用处。
而如果哥舒翰得知了將来安禄山即將造反一事,那他肯定愿意帮帮场子的。
至於第二点原因,便是李白的好友,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適,正在哥舒翰那里任职。
是那个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適。
是那个写下“借问梅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高適是那个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高適。
李白与高適的第一次见面,要追溯到天宝三年的秋天。
那时的李白,与杜甫来到梁宋,在此,遇到高適,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隱患而担忧,
之后,三人又数次相聚,关係也更进一步。
而天宝十二年的高適,正在哥舒翰的身边充当左驍卫兵曹,以及掌书记一职。
简单来说,高適的职责就是负责撰写文书、处理日常政务和军事命令,算是私人秘书。
哥舒翰也对高適极为器重,即使是进京面见李隆基,也带著高適,並且在李隆基的面前大力夸奖高適,这也为之后高適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如果让李白写一封信,先行给到高適,那他大概率也能见到哥舒翰。
见到哥舒翰后,那一切好说了。
將哥舒翰带来后世,见一见大唐皇帝李世民,顺便带著李世民前往盛世。
有李世民给哥舒翰背书,想来李隆基也无法遥控指挥了。
而且,让李白去见哥舒翰,对於哥舒翰也有好处。
歷史上,哥舒翰將会在天宝十四年二月,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几个月,因为喜爱饮酒,不加节制,结果中风了,导致半身不遂。
就这样,李隆基让人把哥舒翰抬去了潼关,
本来依照潼关之险,加上郭子仪,李光弼在抄安禄山后路。
只要守住潼关,安禄山根本掀不起多大的浪。
但是因为李隆基遥控指挥,逼迫哥舒翰出城作战。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李白此行,完全可以避免这一切。
“店家,不知为何非要找哥舒翰?莫非有什么讲究?”
李白在一旁询问道。
“一方面是因为哥舒翰与安禄山之间有间隙,另一方面,高適在哥舒翰那担任著左驍卫兵曹,
掌书记之职。”
“啊?达夫(高適)竟然在哥舒翰处担任掌书记一职。”
李白对此也是异常惊讶,距离上次两人相遇,已经过去六七年了。
他也听说了这些年来,高適一度再东奔西走,为仕途而努力著。
如今,高適竟然在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那担任了掌书记一职,说明高適这些年的努力,终於有所回报了,他是真心地为好友感到高兴。
“那店家,你的意思是,將哥舒翰带来此地?”
“嗯,没错,如果能够让他见唐太宗李世民一面,那就更好了,太宗皇帝的命令,想来哥舒翰也会遵守,当然,现在的李隆基显然已经不適合当皇帝了,如果唐太宗能够下定决心,完全可以藉此,实现清君侧。”
虽说名义上是清君侧,但是在座诸位,除了李白,都不是傻子。
自然也都明白这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旁的朱元璋这时候也是眼前一亮。
说实话,店家的想法其实与他前往明末前的想法如出一辙。
他是做了两方面的打算的。
如果朱由检认他这个祖宗,那一切好说,如果不认,那他也要在明末造反。
反正他对於造反已经轻车熟路了,而且,造自己的反,他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但是,朱由检显然是选择了第一条路,他的造反事宜,也就被他废弃了。
如今,看样子,似乎唐太宗要走上他选择的第二条路了。
这下子有意思了。
此刻的李承乾在听完张泊的分析后,也是点了点头。
事到如今,或许他也是时候告知父皇这一事了。
“行,店家,待到哥舒翰前来,我便將父皇带来此地。”
既然李白现如今已经获得了解决安史之乱的办法,午饭过后,李白便准备即可动身。
当然,在此之前,他准备先修书一封,寄与好友高適,像他大致说明说明一下情况。
在李白离开的时候,张泊也是交给李白一个大背包,里面都是一些生存物资,像什么帐篷,指南针,压缩饼乾,打火机之类的,方便李白跋山涉水。
如果有什么麻烦事,或者需要物资之类,只需要直接来到食肆就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