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十哲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靖与李世勣嘛。
李世民轻捻鬍鬚,嘴角微微上扬。
这两人的本事,他是知道的。
李靖就不必说了。
虽然一开始,李靖与他们一家的相处並不愉快。
作为马邑郡丞,李靖察觉到他们一家想要起兵。
於是便准备將这个消息告知杨广。
不过当时天下已经大乱,所以李靖的计划並未成功实施,反而是被他们俘虏。
原本是要斩他的,但是他临死前的那一番壮志未酬,引起了他的重视,所以,他保下了李靖。
事实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完全正確的。
自打李靖加入他们的阵营后,便屡建功勋。
武德元年,平定梁朝萧铣。
武德四年,平定岭南。
武德六年,平定辅公祐的叛乱。
贞观四年,也是他最为骄傲的一年。
在这一年,李靖灭亡了先前不可一世,大唐的头號大患东突厥,並將东突厥的頜利可汗活捉,
带至长安给他跳舞,至此东突厥灭亡。
贞观十年,攻破吐谷浑。
可以说,大唐初年的每次大型战事,都有李靖的身影。
將李靖拉进武庙,应该是没有问题。
不过
李靖已经六十六岁了。
他原来是打算,在李靖攻灭吐谷浑之后,便让李靖好好安享晚年,然后再找出一个可以替代李靖的帅才。
如今,刚好就知晓了李世。
李世,同李靖那般,也是参与到了平定辅公祐以及攻灭东突厥中。
但是,以目前的功绩而言,李世肯定是逊於李靖的,
“店家,以如今李世的功绩,恐怕称之为十哲之一,略显不足。而李世能够身十哲,想来是他將来立下了不世之功。”
张泊点了点头。
如果说,李靖是武德朝以及贞观朝初期的战神,那李世就是贞观后期以及高宗一朝的战神。
“是的,李世在將来確实会立下了不少功勋,首先,在贞观二十年,他率军灭亡了薛延陀。”
“哦?李世灭亡了薛延陀?”
李世民脸上划过一丝惊喜。
想当初,大唐曾经与薛延陀结盟,共同对抗东突厥,
而在贞观四年,將东突厥灭亡之后,薛延陀便接管了原先东突厥的故土。
到现如今,虽然薛延陀明面上臣服於大唐,但是却暗中扩充自己的势力。
可以预见的是,也许过不了多久,薛延陀就会成长为大唐的又一个大患。
原本他还在想著怎么怎么对付薛延陀,店家却告知他,李將薛延陀解决了。
“店家,不知道过程如何?”
“太宗皇帝你想来也知晓,现在的薛延陀极度不安定吧。”
李世民微微点头。
“而歷史上的太宗皇帝,为了避免薛延陀一家独大,便想到了驱虎吞狼的计策,通过扶持一个新突厥,来对抗薛延陀。”
驱虎吞狼,这个说法有意思。
“在这之后,薛延陀与东突厥,两方陷入了长期的作战当中,而大唐,时不时帮著新建立的东突厥,去攻打薛延陀。
但是,在贞观十八年,趁著太宗皇帝你征討高句丽的间隙,薛延陀將东突厥灭亡。”
“等等,店家,你刚刚说什么,我去征討高句丽?”
李世民有些不敢相信地向张泊確认道。
大唐对於高句丽一直都是十分友好的態度,一般而言,根本就不会去攻打高句丽。
因为有一个前车之鑑就在这,
李世民用略带著些古怪的神色看向杨广。
杨广本来用肘撑在桌子上看戏。
结果就注意到了李世民望过来的眼神。
“喂,李世民,你是什么眼神啊,你是不是想说我三征高句丽一事?”
李世民当即露出尷尬的笑容。
没想到杨广已经知晓了三征高句丽一事。
“是的,太宗皇帝,你也去征討高句丽了。”
“那不知是何原因?”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的话,李世民觉得,他应该不会如此兴师动眾的,去远征高句丽,
“一方面,高句丽与百济联合,想要断绝新罗的入朝之路,並且准备分食新罗,太宗皇帝你命人严禁他们如此行事,然而,高句丽没有听从。”
李世民的眉头已然皱起。
没想到高句丽的胆子竟然如此之大,大唐的命令都敢不听。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放任高句丽不管,大唐在周边一圈国家的威信,將会一落千丈。
这確实是一个攻打的藉口。
“另一方面,高句丽还遣使,前往漠北,去挑唆薛延陀与大唐的关係,大有以此与大唐相抗衡的趋势。”
如果说,先前的理由,对李世民而言还不够充分的话,现在的这个理由,就已经足够充分了。
高句丽想要与薛延陀联合,以抗衡大唐?
如此想法,势必要扼杀在摇篮里。
“那最后的结果——“
“自然是大唐大获全胜。不过,在太宗皇帝你这一朝,只是重创了高句丽,並未將其灭亡,而直到高宗李治时期,高句丽才被正式灭亡。
说起来,灭亡高句丽的主帅,就是先前我与太宗皇帝你提到的李世。”
“哦?李世还灭亡了高句丽,如此说来,李世的战绩,確实不同凡响。”
李世民回忆了一番李世的战绩,也是感觉到喷喷称奇。
除了没参与灭吐谷浑的战役外,可以说,李世几乎就將初唐所有的大型战事,全都经歷了一遍。
武庙十哲,果然不同凡响。
而既然大唐两位十哲,都有如此战绩,那不知其他八位,又是何等的人物。
“店家,不知其他八位,又是何人?”
“那八人分別是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张良,韩信,诸葛亮,想来太宗皇帝应该都听说过他们的名號。”
一旁的贏政顿时竖起了耳朵。
据他推测,大秦应该也有十哲,但是他心中的十哲,应该是王剪。
结果没想到,竟然是白起。
说实在的,虽然白起確实军事才能卓著,但是他太实在是过居功自傲了。
“这八人吗?”
李世民脑中开始回想起这八人所干的事情。 田苴,帮助齐国收復失地,留下了史上第一部兵书《司马苴兵法》。
孙武,在柏举之战,帮助吴国大败当时霸主楚国,並且攻占楚国的首都。
他被后世称为“兵家至圣”,並且,还留下了一部影响极其深远的兵法一《孙子兵法》。
吴起,虽道德有瑕疵,但是他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令当时之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便是吴起所创立。
他曾经依靠著五万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万!
而且,吴起不仅能够亲自率兵作战,其还留下一部同样影响不凡的《吴子兵法》。
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击当时的霸主齐国,最终大败齐国。
其余四国反对长驱直入,乐毅便带领著燕国这个小国,连下齐国七十多城,几乎將齐国灭亡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神话。
白起,可以说,即使是到现如今的大唐,也没有哪位將领有白起杀的人多。
在其担任秦军主將三十余年中,攻城七十余座,未尝一败。
白起的那三大战役,即使是他,每每想起,都不由津津乐道。
同样,白起也给后世留下了两部兵书,《阵图》与《神妙行军法》。
张良,其实应该主要体现在谋略方面,帮助刘邦一路畅行无阻入关,帮助刘邦在鸿门宴上脱身,並且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帮助刘邦休养生息。
之后,通过下邑之谋,让项羽陷入內乱,使刘邦从防御变为进攻,
就和店家刚刚说的那样,可以说,没有张良,恐怕汉朝就不会存在。
韩信,重要性同样无以言语。
为刘邦献出“汉中对”,平定秦国故地在楚汉相爭时,横扫一眾诸侯国。
说韩信为当时的兵家第一人,都丝毫不为过。
他也留下了兵书《韩信》三篇。
诸葛亮,也是一位全才。
军事能力出眾,依靠著只有魏国两成人口与兵力的蜀国,多次战胜魏国。
留下了《兵法二十四篇》。
其內政也是顶尖水平,多次攻伐,並未有穷兵默武的现象,光这一点,就足以称道。
另外,诸葛亮的忠心也日月可鑑。
刘备曾经与他提到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但是诸葛亮却依然鞠躬尽死而后已。
想到这的李世民喷了喷嘴。
目前看来,这武庙十哲,还是大体上令人信服的。
他们都可以称得上当代最强。
不过在李世民看来,歷史上,还有名將未能进入这个十哲的名单,略有可惜。
就比如那位灭亡五国,为秦朝立下不世之功的王,又例如,对匈奴七战七捷的长平侯卫青,
应该也能够进入武庙十哲之列。
“店家,不知这入选武庙要求为何,为何有卓越战绩之人,却没有进入武庙,例如王剪,卫青之类。”
一旁的贏政眼眸一亮。
唐太宗刚好是问出了他心中所想的问题。
当即,他的目光落在了张泊的身上,他想听听看店家怎么说。
“这个,解释起来就比较复杂,其实唐玄宗设立武庙,是为了激励当朝的武將,而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对於王翦评价可不算好。”
嗯?
贏政这时眉头一皱。
他对於王剪的看法倒是不错,功劳与白起相比,也算是平分秋色。
但是毫无疑问,与白起相比,王翦显然行事作风更加完善。
一统六国后,便急流勇退,並未留在朝中,而是颐养天年。
如此这般,也是甚得他心。
他也乐得王安享晚年。
但是,他觉得不错的王剪,竟然在这什么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评价不好?
这不是打他的脸吗?
“店家,这司马迁他是如何评价王剪的?”
贏政的突然出声,打断了张泊与李世民的谈话。
见到“赵佗”一脸不平,张泊直接拿出手机搜索“司马迁评价王剪,说他作为一个臣子是不合格的,因为他在秦国统一后,並未留在贏政身边帮助其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本,反而迎合贏政,以保全自身。
“哼,想来这司马迁是儒生吧,话说的倒是极为漂亮。”
对於司马迁,贏政很是不屑一顾。
一介儒生,怎么会知晓王剪的高明之处。
当年,秦国要进攻楚国,他將大秦举国上下六十万兵力交到王剪手中,说实话,他也是有些担心王剪的。
但是,王翦却在行军途中,一直向他索要园林池苑来给子孙置办家业。
虽然朝中很多人都对此有所异议,但是他却是看出了王的想法。
这是在向他表忠心呢。
他也没有说破,而是赏赐了王剪。
这算是他们君臣之间的一个默契了。
“对了赵佗,王剪还活著吗?”
张泊突然开口说道。
“还活著,不过目前已经告老还乡,安享晚年了。”
“那赵佗,我看你刚刚十分生气,你想不想打司马迁一顿。”
“哦?不知这司马迁是哪朝人士?”
“司马迁汉武帝刘彻时期人土。”
贏政面色一垮。
让他大秦皇帝去汉朝腹地,他可没疯。
“这个,之后再说。
张泊对此並未多言。
“对了,太宗皇帝,刚刚我们谈到哪了?”
“赵佗”的打岔,李世民倒也没有放在心上。
“店家,刚刚我们谈到,关於卫青为什么没有入选武庙一事。”
“关於这事,我觉得,有著多方面的因素。
其一,卫青的外戚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影响了卫青的评选。毕竟武庙是李隆基为了激励臣子的,將卫青放进来,算什么呢。
其二,这武庙是大唐所设立的,而大唐的先祖—
张泊並没有继续往下说,他知道李世民能够理解。
李唐的先祖李广,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因为卫青而死,李广之子李敢又是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干掉的,想想唐朝不可能给卫青加入到武庙十哲中来。
李世民也是听出了张泊的言外之意。
他苦笑地摇了摇头。
“不过,確实如太宗皇帝你所想的那样,不同的人,对於十哲的人选,也確实不同,到了之后的朝代,十哲的人员依然在变动当中。”
李世民瞭然地点了点头。
对他而言,李靖与李世两人,確实是有资格加入到武庙当中,这就够了。
最起码,李隆基那王八蛋,不是为了面子好看,將人强行塞进武庙十哲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