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苏子瞻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元符二年,汴京。
年关將近,汴京城中,一片热闹的场景。
街道上,人潮涌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著过年前的喜气。
小贩们高声叫卖著,声音此起彼伏,夹杂著孩童的欢笑和马车的軲声,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市井图景。
此刻,正有一辆马车,缓缓地向著皇城驶去。
待马车停稳后,从马车上跃下一人,正是端王赵佶。
望著身后无比热闹的场景,赵佶简单地活动了一番筋骨。
接下来他就要去面见六哥。
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经歷,赵信无奈地摇摇头。
自打六哥回来以后,便被大宋的政务缠身,而前往后世一事,也就暂且搁置了。
这就使得他也一同留在了大宋。
如果是以往,他不知晓后世的话,那日子倒也说的过去。
平日閒来无事,笔墨、丹青、骑马、射箭、鞠。
但是,自从前往了后世一趟,原本,他还觉得颇为满意的生活瞬间变得索然无味。
<
因而,在经过一系列的挣扎后,他便决定向六哥提及前往后世一事。
就在赵信准备进入皇宫的同时,他注意到,不远处似乎有一辆马车,同样在朝著皇宫驶来。
而看马车的样式,並不是汴京的马车。
在赵佶好奇地注视下,马车在皇宫门前停下,紧接著,在驾车之人的扶下,一位老者从马车上走下。
其年纪约莫六十余岁,头戴深色头,身著一身淡青色曲领大袖,看起来便是一副儒生打扮。
见到来人,赵信的脸上闪过一丝动容。
因为他认识此人。
眼前之人不是別人,正是先前六哥与店家交谈中提到过的苏軾,苏子瞻。
当然,他更喜欢对方的另一个称呼。
苏东坡。
“东坡。”
听到这声略带熟悉的声音,刚刚下车的苏軾,抬头看向声音发出的方向,就见端王赵信正一脸笑意盈盈地看向他。
“见过端王殿下。”
赵信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无需多礼,东坡,今日你才从儋州抵达汴京吗?”
对苏軾,赵信一点架子都没有。
准確的来说,对於任何有才学之人,赵信都没有架子。
“回殿下,我於昨日回到汴京,在向官家递上奏疏后,选在今日沐浴更衣,前来勤见官家。
“既然如此,刚好我们同路,一同前往如何?”
苏軾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跟著赵信便向著皇宫內走去。
不多时,两人便已经齐齐候在垂拱殿的外面,等待著大宋官家赵煦的召见。
而隨著宦官的通稟之声,两人也一同步入了垂拱殿中。
在进入垂拱殿的第一时间,苏軾便注意到,除了坐在首位的大宋官家赵煦外,大殿之上,还有著一人。
凝视著那个十分熟悉的背影,苏軾瞬间就猜到了背影的主人是谁。
正是他曾经的好友章惊。
赵信与苏軾来到章的身侧,向著坐在首位的赵煦行礼道。
“见过官家。”
身著一身红色官家服饰的赵煦,此时目光从奏疏上移开,看向位於下方的赵信与苏軾。
“老十一,今日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赵信汕汕一笑。
“六哥,最近一些时日,我实在是有些无聊,不知可否前往店家那一趟?顺便將先前答应给东西交给店家。”
赵煦微微頜首,挥了挥手道。
“行,你去吧,顺便向店家打听打听鹏举何时前来。”
赵煦与赵信两人的谈话,一字不落地落入了苏軾的耳中。
就见苏軾的脸上,流露出一抹明显的疑惑之色。
端王口中的店家是何许人也,鹏举,又是何人?
貌似在他离开汴京后,汴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刻,得到赵煦允许后的赵信,一脸喜色地说道。
“是,六哥。”
说罢,赵信正欲离开。
但是,他注意到了一旁正在等待的苏軾。
苏軾今日来面见六哥,或许,六哥也会让其前往后世。
毕竟这是店家所託。
见到赵信离开,赵煦也將目光落在了苏軾身上。
对於苏軾,他是一点好感都没有的。
最直接的原因,便是苏軾乃是旧党,反对变法,而他,继承父亲神宗遗志,毫无疑问,是站在变法这一边的。
因而,在他执政后,便將隶属於旧党的苏軾一路贬謫,一直贬到了罕有人至的詹州。
直到—
为大宋立下了不世奇功的李小娘子向他请求,他这才將苏軾召集回来。
但是,说起来,貌似他与苏軾,也没有什么好聊的。
“苏軾,你重回汴京,可曾前往一趟李小娘子那。”
“李小娘子?”
苏軾有些疑惑,努力地在脑海中搜寻著这个名字。
“李小娘子,李清照,乃是你学生李格非之女。”
“清照?”
对於学生李格非之女李清照,他早就有所耳闻。
只是没想到,他竟然会在陛下口中听到清照之名。
怀著种种疑问,苏軾拱手道。
“回官家,臣回汴京后,第一时间就来面见官家,並未前往李格非的府上。”
“既然如此,那你便前往一趟吧。”
官家既然都发话了,苏軾也没有太过纠结,而是缓缓退去。
出了垂拱殿的苏軾,脑海中还在回忆著刚刚官家与他的交谈。
这时,他的身后,一道冷哼之声传来,“运气不错,被贬儋州,都能够活著回来。”
苏軾不用回头便知晓,发出冷哼之声的,是他曾经的好友章。
“子厚”
盯著眼前的苏軾,章怀一脸寒意。
曾经的他,为了苏軾,那可是连前途性命都豁出去了,结果呢,在他落难的时候,苏軾干了什么?
“苏軾,现在乃是在宫中,理当以官职相称,你应该称呼我为左相。”
苏軾的脸上浮现出一抹苦涩。
“子厚,关於当年那件事,我很抱歉——其实——
“哼,还有什么好说的,恐怕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我会重登相位吧。”
章惊说完,便甩袖离去,丝毫没有听苏軾解释的意思。
望著章惊离开的背影,苏軾无奈地嘆了口气。
如今,还是先行前往去一趟文叔的府中吧。
至於与好友解释一事,还是来日再说吧。
苏軾出了宫,正欲登上马车,便又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呼喊声。
“东坡。”
苏軾循声望去,就见端王赵信正在马车上向他招手。
“端王殿下。”
苏軾来到赵信的马车前,向著赵信拱手道。
“苏軾,想来你的目的地,也是李小娘子家吧,走吧,上来一同前往。”
“这—”
苏軾被赵信的一番话说的一愣。
他没想到端王的目的地,同样是他的学生李格非的宅邸。
难不成,因为他的这位学生,献上了亩產千斤的作物,使得官家与端王,对其青睞有加。
不对!
官家与端王的语气,很明显超出了青睞的范畴。
忽地,苏軾意识到一件事。
无论是官家,亦或者是端王,他们都並未提及他的学生李格非,而是都提到了清照。
换而言之,目前他所不能理解的一切,或许都与清照有关。
“东坡,东坡。”
赵信伸出手,在苏軾的面前晃了晃。
这时苏軾也回过神来,忙是给赵信拱手道歉。
“行了,东坡,快上车吧。”
见盛情难却,苏軾也就登上了赵信的马车。
隨著马车缓缓开动,苏軾犹豫了一番后问道。
“端王殿下,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询。”
赵信摆了摆手,一副无所谓的姿態。
“东坡,有什么话直说便是。”
“端王殿下,不知前段时间那些亩產千斤的作物如何?”
“哦,你说那个啊,我听六哥提到过,说是大丰收,而我大宋预计在明年开始大规模的种植。”
“也就是说,那些亩產千斤的作物是真的!”
赵信看著微张著嘴的苏軾,点了点头。
苏軾的震惊持续片刻,他又向赵信拋出了一个问题。
“端王殿下此行前往文叔的宅邸,难不成是有著要事?”
修然,苏軾瞅著眼前十七八岁的赵佶,再联想到正值碧玉年华的李清照。
不过,令苏軾有些失望的是,端王赵信並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嘿嘿,东坡,关於此事,等你到了李格非的宅邸,你就知晓了。”
回想起他刚开始的遭遇,赵信便感到一阵汗顏。
被六哥瞒著带去后世与南宋。
这一路上,他就好像是没见过世面一般,真是丟死个人。
他如今,也想看看苏軾丟人的样子。
见赵信並未回答他的问题,苏軾也就暂时闭口不言了。
这时,他的目光,注意到了马车內的一只箱子。
“端王殿下,不知此物是?”
“哦,你说这些啊。”
赵信打开箱子,从里面取出一张字帖交给苏軾。
“这些都是我本人所写所绘的书画,准备一併带去李格非的宅邸。”
在赵信说话的功夫,苏軾已经將赵信交予他的字帖打开。
看到字帖上的內容后,即使是苏軾,也不由得频频点头。
虽然如今的端王,还未及冠,但是毫无疑问,端王的书法造诣已臻至化境,甚至,已然走出了一条属於自己的道路。
可以说,將来端王的成就不可限量。
“端王殿下,不知你为何会將这些字画,带去文叔的府中?”
嘿嘿,东坡,等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这——
苏軾一时语塞。
端王就仿佛在和他打哑谜一般。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东坡,我现在能够告知与你的是,此次李格非宅邸之行,恐怕会让你无比震惊。”
赵信收起笑容,转而一脸正色地说道,而听到赵信如此言语的苏軾,对於此次行程充满了期待。
或许,在与他的这位学生见上一面后,他现在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能够得到解答。
怀著此等想法,苏軾一边欣赏著赵信的作品,一边与赵信聊著无足轻重的话题,缓缓地向著李格非的宅邸靠近。
因为大宋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为假期,所以,今日的李格非刚好就在府中。
在一阵通稟过后,李格非行色匆匆地来到了宅邸门口。
然后他就见到两位下人,抬著一只箱子,在他面前走过。
从箱子上移开目光,李格非抬头看向来客。
募然,一抹惊讶中带著欣喜的神情出现在了他的脸上。
就在刚刚,下人仅仅是通稟端王前来,但是,却没有通稟端王身边之人的前来。
而李格非露出如此神情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通稟的那一人。
“老—————老师,您从儋州回来了!。”
虽然李格非已经四五十岁的年纪了,但是此刻的他依然难掩脸上的激动之色。
苏軾一脸微笑地看著面前的这位学生。
“是的,文叔,我回来了。”
李格非当即一脸雀跃地说道。
“老师,快快请进。”
说罢,便领著苏軾进入宅邸。
而赵信,则被人忽视在一旁。
见此情景,赵信无奈地摸了摸鼻子,隨后大跨步,跟上了李格非的步伐。
在李格非招呼苏軾的同时,赵信先溜了。
毕竟接下来,就是李格非的家事了,他一个外人在场,属实尷尬,而且也不合適。
至於他的目的地,则是李格非的书房。
那里,可是有著不少的宝贝。
不多时,李格非的一大家子,都全聚集在了厅堂之中。
望著面前已有数年未见之人,一抹追忆之色浮现在苏軾的脸上。
“老师。”
率先打招呼的,是李格非的夫人王氏。
“苏翁。”
紧接著传来的,是李清照的声音。
望著面前正值碧玉年华的李清照,脸上露出了一抹慈爱之色。
“这位就是清照吧,几年未见,已出落地愈发亭亭玉立了。”
当即,李清照的脸上涌现出一抹红晕。
在將王氏与李清照认出来后,苏軾的目光,又落在了厅堂之上的第三人身上。
盯著面前这位中年妇人看了几息的时间,苏軾一脸疑惑。
而在记忆中搜寻片刻,並未找到有关眼前之人的线索。
无奈,苏軾只能求助於一旁的李格非。
“文叔,这位是?”
“老师,这位也是清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