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河北的消息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准确说,是并未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大部分人依然以为,这不过是窦建德馀孽作乱。
唐军只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并不是刘黑闼有多厉害。
窦建德都被灭了,些许馀孽又算的了什么。
甚至很多人还趁此机会上疏,要求严惩窦建德旧部,并加强对河北豪强的监视。
志得意满的李渊,并未检讨自己的政策错误,反而觉得河北人落了自己的面子。
下令驻扎河北的唐军出击,剿灭刘黑闼,顺便给河北人一个教训。
还好,朝廷有两个人是清醒的。
一个是太子李建成,他收编了窦建德麾下许多能臣干将,对河北的局势比较了解。
知道是朝廷的高压政策,引起河北人的不满。
所以刘黑闼起兵之后,才会得到河北人的普遍响应。
如果朝廷再继续针对河北,只会让事情闹的更加不可收拾。
魏征更是直言:“河北之乱,当以安抚为主,剿灭为辅。”
“若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大开杀戒,只会让他们离心离德。”
李建成得知自家阿耶采取的措施后,立即入宫请见。
一番痛陈利害,最终让李渊收回了命令。
但即便如此,李渊依然不愿意承认政策失误,不肯改变之前对河北的打压政策。
李建成无奈,只能回东宫与其他人商量对策。
-----------------
另一个清醒的人,就是李世民。
当时秦王府正在庆祝李世民获封天策上将。
等河北的消息传来,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不屑一顾。
一群乱贼而已,秦王府随便派个大将过去,弹指可平。
甚至不少人还觉得,乱的好,他们又可以立军功了。
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他们即将面临的是何等惨烈的大战。
然而李世民、长孙无忌、单雄信却脸色大变。
概因他们是知道陈玄玉推测的。
没想到,他的推测再次成真了。
事实上,李世民早就在留意河北的消息。
刘黑闼等人刚举兵的时候,他就已经获得了情报。
还给李神通等人示警,让他们一定要留意此人。
但他内心依然不相信,就凭刘黑闼这些人能搅乱河北。
要知道,朝廷在河北可是安排了许多大将的。
李神通就不说了,他是凑数的。
可李世绩、薛万均、薛万彻、李艺,哪一个不是当世名将。
难道他们加起来,还对付不了一个刘黑闼?
除此之外,他内心还有些不服气。
陈玄玉一直在强调,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把那里的人说的多么宁折不弯。
可窦建德失败后,他们不还是直接就投降了?
就不信他们真的愿意冒着杀头的危险,跟着叛军作乱。
还什么为了争一口气,这口气比命还重要?
或许有士人和权贵,会把声誉看的比命都重要。
但那些人是经过系统教育的,懂得礼义廉耻。
普通百姓饭都吃不饱,他们懂这个?
尤其是长孙无忌从金仙观归来,转述了陈玄玉对他的一些评价。
更是让李世民心中不喜。
什么我路径依赖,只相信自己的军事能力,并不真正懂得民心。
你太小看我李世民了。
载舟复舟的道理,我岂能不明白?
因为生气,所以他两个多月都没给陈玄玉回信。
之前答应的,给金仙观送两个道家人才的事情,也搁置了。
直到最新战报传来,得知李神通和罗艺的联军被击败。
刘黑闼势如破竹攻城略地,河北纷纷举旗响应,他才真正相信河北要变天了。
也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被自己视为不懂道德礼仪的草民。
真的愿意为了争一口气,豁出性命抗争。
看着桌子上的战报,他心情复杂的道:
“辅机,你说我会不会是个刚愎自用之人?”
长孙无忌连忙道:“大王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乃人所共知,怎么会是刚愎之人。”
李世民道:“我确实一直怀疑陈玄玉的推测,还因为他说我不懂民心而生气。”
长孙无忌沉默片刻,才说道:“小真人的心思常人难以揣度,大王一时无法接受也是正常。”
李世民叹道:“可之前我是真的不相信,百姓会为了争口气,就发动叛乱。”
“河北正在发生的事情,证明他的评价是对的,我确实不懂民心。”
长孙无忌嘴巴张了又张,最终一个字都没说出来。
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了。
李世民毕竟是李世民,也不需要人安慰。
很快他就调整好心态,正色道:
“辅机,你马上去河北,收集与叛乱有关的信息。”
“我要知道百姓的真实想法。”
长孙无忌见他恢复斗志,也松了口气,道:
“是,我这就出发去河北。”
说到这里他迟疑一下道:“要不要将小真人招来?”
李世民苦笑道:“现在我哪有脸见他。”
“等我平……安抚完河北,回来的时候再亲自去一趟金仙观吧。”
长孙无忌知道,这件事情对李世民的自信心打击很大,也没有再说什么。
两人又商量了一些事情后,他就起身告退,然后火速赶往河北。
不过在出发前,他写了一封信给陈玄玉。
详细说了河北发生的事情,然后问他该怎么做。
并且还给了一个地址,如果寄信就往那个地址送。
李世民并不知道,大舅哥为了自己的大业操碎了心。
送走长孙无忌后,他也无心处理政务,就去后宫见了长孙王妃。
“潘师正和周法送来的信呢,拿来我看看。”
长孙王妃似乎猜到了原因,什么话都没说,走到书柜前从一个抽屉里取出几封信。
李世民接过后开始仔细翻看。
周法和潘师正每隔几天,都会写信给自家师父。
汇报在金仙观的情况,主要是把陈玄玉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告诉他们。
岐晖和王远知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寄回去。
虽然两位高功不在金仙观,实际上也参与了进来,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除此之外,两位高功也知道陈玄玉和秦王府的关系。
会将来信里关于陈玄玉的部分,单独抽出来送到秦王府。
其中就包括陈玄玉提出的各种新思想。
只是当时李世民正在气头上,这些信就由长孙王妃来接收保管了。
直到今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反思。
自然而然的就想看看,这些信的内容。
越看就越是震惊。
太极图,民胞物与;寻理求道;太极即理,性即理,存天理灭人欲。
道家和儒家双开花。
这真的是一个八岁孩子能提出的?
他不禁想起了,当初陈玄玉说要另开一派时的那份自信。
当时他完全不信,觉得这小子太狂妄了。
现在看来,是自己太小看他了。
从始至终,他都只是在陈述事实。
是自己被既往的见识所束缚,不愿意相信他的话。
这时,长孙王妃出声道:“民胞物与,玄玉有一颗慈悲之心啊。”
李世民心中一动,猜到了妻子话里的真正含义。
她这是在劝我,放下贵族心态,平等的看待天下万民。
是啊。
虽然自己一直在自我警示,要谦虚,要爱民。
可不知不觉中,还是被出身蒙蔽住了双眼。
认为尊严、心气这些东西,是达官显贵才会具有的。
百姓不识礼,所求不过一口饭而已。
所以,在内心深处,自己其实是看不起百姓的。
这样的自己,与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又有何区别?
难怪陈玄玉说我并不是真懂民心。
想到这里,他长叹一声道:“没想到,真正看穿我本质的,竟然是陈玄玉。”
长孙王妃安慰道:“您只是被知见障所蒙蔽,被玄玉点明后立即就能醒悟,并承认己过。”
“这才是君主最宝贵的品质。”
李世民点点头,没有再讨论这个问题。
他不是那种心态脆弱的人,动不动就需要人安慰。
有些事情意识到自己错了,决定去改,就没必要再去纠结。
所以他晃了晃手中的信,转而说道:
“陈玄玉当初说要开宗立派,我还不信。”
“没想到,他还真有这个本事,是我小看了他啊。”
长孙王妃见他恢复,也不再多说什么,顺着他的话道:
“是啊,八岁的孩子,恐怕他真的是神仙弟子。”
李世民说道:“恐怕也只有这一个解释了。”
“之前答应他,要送几个道学大家去金仙观,也是时候兑现承诺了。”
长孙王妃笑道:“这恐怕不好办,能力比周法和潘师正差的,去了也是无用。”
“能力比他们强的,确实不好找。”
关键是,能力比两人强的基本都是老前辈了,恐怕不会给陈玄玉打下手。
李世民认同的道:“是啊,贸然派过去,只会坏事。”
“不过我已经有了人选。”
长孙王妃心念一动,顿时想到一个人,说道:
“莫非是记室参军李淳风?”
李世民笑道:“观音婢知我也。”
长孙王妃思索道:“这倒是个不错的人选,只是他的能力恐怕有所欠缺。”
李世民摆手道:“他的天赋才情非常高,能力略有欠缺,乃年龄所累。”
“去了金仙观先跟着学习,很快就能追上几人。”
“况且他博览群书,尤为精通天文、历法、算术。”
“而这些是周法和潘师正所不擅长的,他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短板。”
长孙王妃想了想,确实如此。
能力不一定非要很高,有自己独特的长处,也同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李淳风的天文、历法、算术知识,在这个年代可是极为稀缺的。
去了金仙观肯定能起到作用。
且他是秦王府的人,可以帮助李世民监管这次变革。
以防出现对朝廷不利的内容。
敲定人选之后,李世民也没有磨叽,立即命人将李淳风找了过来。
先将那几封信给他看了一遍。
不出意外,李淳风惊为天人之作。
当得知这是金仙观陈玄玉所创时,再次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他自然知道陈玄玉,也知道这是天才。
可这也太天才了。
如果这话不是出自李世民之口,他肯定会认为对方在戏弄自己。
当得知李世民要派他去金仙观,协助陈玄玉创作的时候。
他毫不尤豫的就同意了。
甚至他都没有做任何耽搁,回家取了两件换洗衣服,带了一些盘缠就上路了。
只是路过陕州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于是又拐弯去了一趟灵宝县,在一处不知名小道观,找到了目标。
成玄英。
家里世世代代都是佃户,也不知道是哪座祖坟冒青烟,出了他这个天才。
小时候因为机灵,被家乡小道观的道士收为道童,得以读书识字。
不到十岁就通读了《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着作。
他师父自觉无法教他,就请县里的名士传授他学问。
十五六岁时,家乡已经没有人能和他讨论道法。
他师父又支助他四处游历求学。
但成玄英的出身实在太低,拜师学艺的时候受尽了白眼。
可以说,但凡有点名气的学者,都不屑于教他。
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一些不是那么出名的学者求教。
在没有名师教导的情况下,他硬是靠着这种‘要饭’一样的求学过程,学成了一身高深的学问。
且因为这种经历,反而让他学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知识,其中不乏禁忌之术。
比如被列为禁书的《周易流演》。
此书是用来推演国家气运的,属于纬书。
懂此书的人天下屈指可数,就被他在一个普信道士身上学到了。
有一段时间,成玄英去南坨山静云观求教道法。
恰好李淳风就在静云观学道。
得知成玄英的经历,他非常的敬佩,并为其提供了许多方便。
两人因此成为忘年交,私下经常通书信。
前段时间成玄英来信说,准备去东海隐居。
李淳风就突然想到,何不邀请他一起去金仙观。
以成玄英的渊博学识,定然能帮上大忙。
关键成玄英始终不被学界认可,一直是孤身修行。
如果能添加金仙观,也是个不错的归宿。
好友来访,成玄英自然非常高兴。
得知李淳风的计划,他自然非常心动,可又很尤豫:
“为兄倒是不怕被拒绝,但若是因此连累了道友你,我如何能安心。”
李淳风笑道:“道友无需担心,我是奉秦王之命前往金仙观。”
“除非是犯下大错,否则他们是不会拿我怎么样的。”
成玄英一想也是,这才答应下来。
几日后两人出现在金仙观。
当陈玄玉得知李淳风和成玄英到来,直接原地跳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