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陈玄玉先是收到了长孙无忌的信,得知了河北大乱的具体情况。
信中还暗示,李世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行了自我检讨。
并且派他去河北调查民情。
以长孙无忌对李世民的忠诚,是不允许任何人说他坏话的。
现在,能在信里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其对陈玄玉也很是信任。
陈玄玉也颇觉奇妙。
很多人天天生活在一起,依然疑神疑鬼。
有些人只是见过几面,却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他和长孙无忌,就有点这种意味。
虽然交流不多,但相互之间就是很信任。
然后就是高兴,李世民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以让河北少许多杀劫。
对大唐来说也同样是一件好事。
或许这一世的河北人,就不会如原本历史那般,和朝廷貌合神离了。
长孙无忌还在信中问计,该如何平定河北。
陈玄玉回想前世李建成的操作,大致写下了一些方略措施。
总体方针就一个:打击首犯,其馀宽大处理,平等对待河北百姓。
同时给李世绩也寄了一封信。
让他时刻警剔刘黑闼,察觉不对立即撤走,千万不要恋战。
陈玄玉并没有去河北的打算,他又不懂行军打仗,去了也没啥用。
至于安抚百姓,如果李世民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需自己也能做的很好。
永远不要怀疑秦王府那群人的做事能力。
如果他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去了也没卵用。
况且,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已经写在信里了,就算去了也给不出新主意了。
还不如留在家里,好好改造道教思想。
说起此事,陈玄玉就很高兴。
周法和潘师正果然不愧是大家,道学功底实在太深厚了。
每次自己只是提个开头,刚把框架创建起来。
他们就能从过往典籍里找到论据,把底层逻辑夯实。
眼见如此,陈玄玉就觉得,是时候开启变革大戏了。
然而还没等他行动,变故再生。
李淳风和成玄英来访。
听到这两个名字,陈玄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淳风的大名自不用赘述,那是神仙级别的。
成玄英的名气比较小,实际上也是初唐道教哲学派大佬。
历史上关于成玄英的记载非常少。
无他,出身太低微。
后来他收了一个弟子叫李荣,和他一样出身低微,也成了一位大学问家。
师徒俩完善了重玄派思想,使其成为初唐时期,道家最重要的支脉之一。
成玄英还获得李世民的册封,成为封号真人。
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地位依然不被承认,史书和道学史几乎没有他们的记载。
反倒是佛教史有他们的记录,毕竟双方是敌对关系。
再就是唐朝末年的道士杜光庭,是第一个承认他们师徒地位的人,并为他们编写了传记。
可惜时间已经过去三百年多年,师徒二人的生平事迹早就不可考,就连着作都散失了很多。
杜光庭能收集到的信息也非常有限。
不过不管怎么说,二人的部分思想总算是被传承了下来,功绩得以被后人所知。
他们的经历告诉世人,有时候就算你再有本事也没用。
只是没想到,李世民不但把李淳风这位未来大佬给送了过来,还捎带来一个成玄英。
有了他们两个加盟,再加之周法和潘师正。
他改革道教的大业就可以开启了。
不过事情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周法和潘师正是何等样人。
可不是谁都有资格,与他们一起研究道法的。
更何况,现在这事儿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还关系着两家背后的教派宗门。
这两个月,岐晖和王远知可没少往金仙观送各种古籍珍本,钱财也是要多少就给多少。
目的是为了啥?
现在李淳风和成玄英冷不丁就想添加进来,他们自然不愿意。
况且李淳风年轻,成玄英出身低微没有名师教导,难免会让人怀疑。
关于此事,陈玄玉的处理方法很简单。
他直接问成玄英,是否愿意添加金仙观。
一直期盼着被主流接纳的成玄英非常激动,毫不尤豫就答应了。
李淳风得知此事,也由衷的为好友感到高兴。
然后金仙观为其举办了简单但隆重的入门仪式。
薛世显、周法和潘师正都成了见证人。
至此,成玄英正式成为松峰真人的六弟子。
他今年快四十了,年龄比宋玄虚还大。
但入门有先后,他依然只能是六弟子,成了陈玄玉的师弟。
有了这层身份,周法和潘师正自然也就不再针对他。
然后就剩下李淳风了。
陈玄玉并没有插手他的事情。
他想看看,李淳风是不是和史书上描写的那般神奇。
事实证明,李淳风就是李淳风。
几日后,他就已经与周法、潘师正以道友相称了。
至此五人小组正式创建。
不过目前来说,还是以陈玄玉为主,周法潘师正为辅。
李淳风和成玄真负责协助,毕竟他俩来的最晚,需要时间熟悉磨合。
陈玄玉也特意了解了一下两人的能力。
李淳风就不用说了,和史书上描写的差不多,天文历法算术算命啥的,都懂。
而且研究都很深。
有才的人通常都有一股心气,尤其是年轻又有才的人更是如此。
李淳风也不例外,他对自己天文历法算学上的学问,是相当自信的。
不过当陈玄玉拿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他震惊了。
当看到微积分的时候,直接跪了。
成玄英的学问很杂,杂到什么程度呢。
儒释道法兵等都懂,而且都有一定的理解。
最让陈玄玉感到惊喜的是,他竟然懂训诂学,而且对此道造诣极深。
所谓训诂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语言文本语法的学问。
在古代,训诂学是小学的分支。
小学并不是不重要,这里的‘小’指的是启蒙,是所有读书人都必经的一个阶段。
也就是说,训诂学属于启蒙学范畴。
陈玄玉那叫一个开心,这不是巧了吗这不是。
之前还在想,要如何编写属于道家的启蒙教材,瞌睡就来枕头。
人才主动送上门。
完全可以由他主导,编写道门启蒙教材。
道法最为高深的周法;
儒释道三家精通,斋醮仪式全通的潘师正;
掌握天文历法算学的李淳风。
精通训诂学,广博百家的成玄英;
再加之陈玄玉这个穿越者。
就这配置,道家安有不起飞的道理。
不知道未来的人们提起他们五个,会如何称呼。
道门五子?金仙五圣?亦或者是别的什么?
想想,还真是让人期待。
等五人稍稍磨合之后,在一次休息的时候,陈玄玉终于展开了自己的督亢地图。
“诸位觉得,仅声势而言,道教、儒家、佛教孰强。”
闻言,其他四人顿时就兴奋起来。
虽然搞不懂他具体是什么意思,不过接触这么久,都已经习惯了他说话的风格。
每次他以这种语气提出问题的时候,都意味着要抛出一个命题。
这次开口更是以道、儒、佛为起手,事情肯定小不了。
潘师正率先开口道:“仅声势而言,佛教为首,我道家屈居次席,儒家陪末座。”
成玄英和李淳风都点头表示赞同。
陈玄玉接着又问道:“那你们是否想过,为何佛教声势最大。”
周法脱口而出道:“秃驴善辩,最会蛊惑人心。”
众人皆哑然失笑,周法这人设也是立的死死的。
陈玄玉笑道:“和尚为何会善辩?难不成有口舌天赋的人,都去了佛教不成?”
众人皆露出深思之色。
大家都知道和尚善辩,可从未有人思考过,为何会如此?
难不成真的和陈玄玉说的那般,有语言天赋的人,都去了佛教不成?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成玄英见其他人都没有开口的意思,尤豫了一下,先开口说道:
“我读佛经时有一个发现,他们要表达一个意思。”
“总是从小处开始讲,然后层层递进去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我道门和儒家往往是直接告诉人结论,让门下弟子自己去领悟。”
“是否与此有关?”
“啪啪啪。”陈玄玉直接鼓掌道:
“师弟一语中的,这就是和尚善辩的根本所在。”
成玄英心下也松了口气,他很怕自己说错,丢了金仙观的面子。
“师兄过奖了,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对是错,只是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潘师正、周法和李淳风则陷入沉思。
他们也读过佛经,此时回想起来,确实如成玄英所说。
佛经写的更细……嗯,用陈玄玉发明的词,叫更讲逻辑。
讲逻辑的好处他们自然已经见识过。
在陈玄玉的要求下,他们两个可是亲手为【民胞物与】,创建了底层逻辑。
还尝试着论证过【寻理求道】这一思想。
所以他们很明白,逻辑清淅严谨的思想,更具有说服力。
佛经普遍更讲逻辑,在传播的过程中,自然也更容易说服信徒。
和尚天天阅读佛经,口才自然而然就会变好。
在这一点上,道家和儒家做的就比较粗糙。
两家都有个特点,道理就在这,你爱信不信。
明明有一肚子学问,可是在辩论的时候,总是输给佛教。
想到这里,周法和潘师正壑然开朗,对成玄英也多了几分认可:
“成道友大才,贫道佩服。”
被两人认同,成玄英内心很是高兴,谦虚的道:
“不过是偶尔所得罢了,当不得两位道友夸赞。”
陈玄玉和李淳风,自然也为自己的师弟(朋友)感到高兴。
周法再次开口道:“师弟,具体如何还请细说。”
其他人也将目光看向陈玄玉。
陈玄玉说道:“佛教思想确实更讲逻辑,这也让他们的思想更具有说服力。”
“和尚善辩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经书锻炼出来的。”
“在这一点上,不只是我道门,连儒家都远远不如。”
“这与思想的起源和面临的环境有关。”
“佛教起于微末,当时统治天竺的是婆罗门教。”
“佛教天生就要与婆罗门抢夺信徒,被迫锻炼出来了讲逻辑能力。”
“诸子百家思想,皆起源于贵族之学,天然带有说教性质。”
“我说的就是正确的,你爱学不学。”
“这就导致,诸子百家的学问都是直接说结论,普遍不太注重逻辑论证。”
“不过也有例外,名家和墨家,是唯二注重逻辑认证的学派。”
“只是可惜,名家走上了歪路。”
“他们的逻辑思维不是用来论证真理,而是用来逞口舌之利的。”
“所以很快就消亡了。”
“墨家诞生的比较晚,他们天生就要和道家、儒家等学派,争抢生存空间。”
“所以墨家思想也更注重逻辑性,更具有说服力。”
“得益于此,他们才能后来者居上,形成了‘世之显学,非儒即墨’的局面。”
“然而可惜的是,墨家多是小生产者和手工业者,这些人重实践而轻理论。”
“自墨子以后,墨家就再没有出过大学者。”
“墨家思想在理论方面,始终止步不前,最终无法适应时代而没落。”
周法四人听的如痴如醉,大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对学派的发展演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未来各自教派的发展,也有了许多的想法。
潘师正最先清醒过来,赞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其他人也点头认同。
陈玄玉笑道:“诸位有所得便好。”
“既然话题说到了这里,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从头?
周法追问道:“请师弟赐教。”
陈玄玉说道:“宗教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何为宗教?”
“宗教的根本职能是什么?人们又为什么需要宗教?”
“作为宗教又该做些什么?”
四人再次露出震惊兴奋的神色,知道要搞大命题,没想到竟然大到这种程度。
他们隐隐有一种感觉,陈玄玉这是要重塑道教啊。
陈玄玉见四人只是倾听,没有出声反对,也没有任何质疑,心中也很是开心。
看来之前的铺垫还是很有用的。
“宗教是以超自然、超越人类的力量形式,来支配人们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
“通俗点说,是以神灵伟力来恐吓支配人们。”
虽然这话不好听,但四人也都不是俗人,点头认可了他的话。
如果不是因为相信有神,又有几个人会信仰宗教呢。
陈玄玉继续说道:“宗教的根本职责,是为所有人提供终极关怀。”
周法疑惑的问道:“终极关怀?”
陈玄玉详细解释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很多痛苦靠自己是无法排解的。”
“长期被负面情绪包围,会使人更加绝望痛苦。”
“宗教可以为他们提供慰借,可以给他们保留最后一丝希望,让他们有勇气活下去。”
“人们信仰宗教,就是为了获得心灵慰借。”
“作为宗教,传播信仰让更多人获得心灵安慰,就是本职工作。”
“在这一点上,佛教做的要比我道门好的多。”
道教脱胎于道家,天生就带有很多道家的特色。
讲究清静无为,讲究出世。
对传教并不太热衷,甚至有一种,你爱信不信的心态。
也就当初的五斗米教,对传教最为热衷,后来也就茅山比较积极。
甚至道教都不相信来生,更讲究过好今生。
然而,对于大多数底层百姓来说,今生已经一眼到头。
只有来生才能给他们最后一点慰借。
道教无法给予他们终极安慰,他们就只能去别处查找。
这就是道教日渐没落的根本原因。
看着沉思的四人,陈玄玉认真的道:
“佛教有两大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其一,更加明确的宗旨。”
“其二,清淅严谨的逻辑论证。”
“逻辑性这个方才我们已经说过,现在重点说说宗旨这一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